性取向到底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影響?

已删除用户
发布于 2024-04-08 / 6 阅读 / 0 评论 / 0 点赞

性取向到底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影響?

性取向的定義

性取向是一種內心機制,可以將人類個體有關於性的生理、心理、行為在不同程度上引導至女性、男性或雙性的傾向;通過個體表現出的生理、行為和心理特徵可作為性取向的判斷指標,具體表現為個體對異性、同性或兩性表現出性慾、愛慾、吸引力、性喚醒、性幻想、性行為等特徵;依據個體對不同性別對象產生生理、行為和心理反應,可以將性取向分為:異性戀(heterosexual)、同性戀(homosexual)、雙性戀(bisexual)。

性取向-cxsfrayeidtv.jpeg

Cook教授在文獻中總結性取向的成因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基因(Genetics)、激素(Hormones)、非社會環境(The non-social environment)、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接下來,我們就將一一從這4個方面對性取向的成因進行論述。

性取向成因假說1:基因(Genetics)

同卵和異卵雙胞胎實驗:基因不是性取向的唯一成因在性取向成因的基因假說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實驗來自於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心理學教授Scott L Hershberger在1997年對同卵雙胞胎(monozygotic twins)的研究,該研究成果於1997年發表於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

這個實驗的邏輯在於,同卵雙胞胎具有相同的基因,如果基因是唯一導致性取向差異的因素,那相同基因的兩個人應該擁有相同的性取向,也就是說性取向的一致率應該為100%。

從Hershberger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人為同性戀,另一位也是同性戀的概率是20-25%。也就是說,兩個擁有完全相同基因的雙胞胎並不具備相同的性取向。這說明,基因並不是影響性取向的唯一原因。

在之後的研究中,很多實驗採用了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dizygotic twins,具備50%的相同基因)進行對比。在眾多實驗中,心理學家總體得到的結果顯示: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一致率高於異卵雙胞胎;平均而言,24%的同卵雙胞胎和15%的異卵雙胞胎具有一致的性取向。也就是說,基因是性取向成因的部分原因。

綜上結論,同卵和異卵雙胞胎實驗證明了基因確實對性取向有影響,但不是唯一影響因素。

性取向成因假說2:激素(Hormones)

雄激素(androgens)水平影響性取向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總結:人體在早期發育中,尤其是胎兒在母體子宮內(intra-uterine)的發育時期性特徵受激素影響,這些影響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實驗表明,在這些不可逆的影響中包括了大腦的改變從而導致產生不同的性取向。

具體而言,雄激素(androgens)對性特徵和性取向有著重要影響:

雄激素水平更高的女性,同性戀比例更高;在特定的關鍵發育時期,雄激素水平影響大腦發育,使大腦對性吸引、性行為產生對應反應。如果雄激素含量屬於非典型水平時,有可能導致大腦對性別對象產生不同的性傾向,由此產生不同的性取向。

性取向成因假說3:非社會環境因素(The non-social environment)

子宮內的影響:家中最小男孩同性戀比例更高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分析,在家庭環境中對性取向影響程度最大的因素是男孩出生順序效應(fraternal-birth-order effect),這是由於孩子在母體子宮內的所受到的影響造成的。研究證明,家中有多個哥哥的最小男孩同性戀比例增高。

原因分析:H-Y抗體水平影響男性大腦發育這個原因可以從免疫學來進行解釋。在母親懷男孩時,男孩Y染色體上某些男性特異性抗原——H-Y抗原(H-Y antigens)會觸發母體的免疫反應。在母體第一次懷男孩時,這種免疫反應被引發,如果在後來繼續懷男孩,H-Y抗體水平受到H-Y抗原的激發將逐漸升高。因此,如果一個母親生育多個男孩,最小的男孩在子宮內H-Y抗體水平最高,而H-Y抗體水平會影響男性大腦發育,從而導致出現同性戀的比例升高;但這種情況並不包含同母異父的兄弟。

性取向成因假說4:社會環境因素(Social environment)

眾多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後天的社會環境因素對性取向沒有影響。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解釋,很多人認為孩子在後天的成長環境導致了性取向的差異。如:男孩當作女孩養,女孩當作男孩養。但實際上,研究證明,這些成長環境的改變並不會導致性取向的改變。

總結:性取向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能否改變?

性取向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先天與後天”(nature and nurture)一直是性取向成因爭論最為焦灼的話題。本文從科學、客觀的角度,基於目前對學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解讀,我們可以發現性取向的成因更應該從先天因素上考慮。無論是何種性取向,不應該因為異性戀是多數派就去歧視少數的非異性戀,更不應該把同性戀、雙性戀視為是心理疾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