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橘子不是唯壹的水果》
- 珍妮特·溫特森半自傳體小說,講述女孩在宗教家庭中的性向覺醒,充滿詩意與反叛。
2. 《鹽的代價》(Carol)
- 帕特裏夏·海史密斯1950年代紐約的禁忌之戀,拉拉文學經典,改編電影《卡羅爾》廣受好評。
3. 《阿基裏斯之歌》
- 瑪德琳·米勒希臘神話重述,探索阿基裏斯與帕特洛克羅斯之間超越友誼的情感,隱含酷兒視角。
4. 《她的身體與其他派對》
- 卡門·瑪麗亞·馬查多短篇集,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探討女性欲望、身體與暴力,包含多元拉拉故事。
5. 《麗貝卡》
- 達芙妮·杜穆裏埃哥特經典,女主角與神秘女管家丹弗斯夫人的複雜關系常被解讀爲同性暗湧。
6. 《藍調石牆》
- 瑪莎·P·約翰遜(傳記)跨性別活動家、石牆事件關鍵人物的傳記,展現1960年代酷兒抗爭史。
7. 《女孩們》
- 艾瑪·克萊因基于曼森家族事件的小說,探索女性間的複雜情感與權力關系。
8. 《同性戀亞文化》
- 李銀河中國學者對同性戀社群的早期研究,包含拉拉群體的本土化分析。
9. 《如何抑制女性寫作》
- 喬安娜·拉斯探討女性創作者被邊緣化的曆史,對理解酷兒女性困境有深刻啓發。
10. 《自梳女》(相關紀實文學)
關于近代廣東“自梳女”(終身不婚的女性同盟)的曆史記錄,探索非傳統女性社群。